中國大樓管道間臭味時報【吳垠慧╱台北報導】

3D科技發展日益蓬勃,台灣的博美館也引入使用,國立台灣美術館近期推出「吉年好運到:奇雞實驗室」體驗區,將應景的雞年版印年畫變成立體浮雕畫,宴饗視障者之外,也讓民眾透過不同的方式認識藝術作品。

史前館推出3D考古文物資料庫,設置4個文物AR(擴增實境)供民眾體驗。(史前館提供)


版印年畫變身浮雕畫

國美館館長蕭宗煌表示,國美館是文化部視障服務示範館,發展常態性及示範性視障服務活動,如開發模組化的教案或教具,已連續辦理3年的「非視覺探索計畫」,這次在資策會與經濟部工業局提供3D列印技術贊助下,初步嘗試將版印年畫首獎作品透過3D列印,做成立體的觸摸浮雕畫和輔助教具,為國內首次將3D列印應用在當代藝術及其教育推廣上。

其中,范銓祐的《吉啼舞春》製成1:1的3D列印立體浮雕畫,金昱慈的《知福富足》轉化為擬真立體版與Q版雞兩種3D立體模型,在資深口述影像規畫師協助下,推出「視障口述影像文化體驗活動」,第1場活動已於1月19日,由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陪同台中啟明學校學生共同體驗。

國美館「奇雞實驗室」在熱印凸圖上結合3D的「半雞」,加深視障生對「雞」的量感知覺。(國美館提供)


藝術教育更上層樓

而本活動加上全息浮空投影、嗅覺體驗、動手拓印和「i藝國美館」APP尋寶活動,整體規畫成「奇浴室除臭推薦雞實驗室」五感體驗區。

將平面作品、雕塑予以3D列印,讓視障者透過觸覺和專業人員的影像解說,對視覺藝術的推廣有更進一層的意義,為近年國際間博物館、美術館與科技業者合作開發的項目,例如歐盟推動「Access to Museums for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」計畫,去年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發表將克林姆名畫《吻》轉成3D列印的成果。

接「觸」藝術另種可能

國美館承辦人吳麗娟表示,3D觸摸輔具除了服務視障者,也提供民眾接觸藝術品的新可能。然而,3D列印技術本身具專業性,過程並不容易,需由3D技術人員、美術館人員、口述影像訊息規畫消除廁所異味師等各方專業人士反覆討論、研究和測試方能達成,尤其藝術作品的列印品質要求高,這次在資策會等資源和技術協助下,與美術館合作造福民眾。

有興趣的民眾可到國美館現場體驗,也可在網站免費下載列印相關模型製作程式。「奇雞實驗室」展至3月12日,視障導覽場次2月16日、3月26日各有一場,有興趣的民眾可至現場觀摩。03DC463DA8779F8D
arrow
arrow

    wwy626s6w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